第一百零八章 屠城的曹操_大汉争霸
笔趣阁 > 大汉争霸 > 第一百零八章 屠城的曹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零八章 屠城的曹操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

  尤其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句,当众的文官已经羞愧的低下头了,扫荡周围的文臣武将后,才缓缓说道:”我们已经战胜,就算氐人心有怨言也是应该的,我意已决,把这些氐人迁居关中,让其与当地汉人百姓混居,天下蛮夷无不向往大汉,不出几代,他们就是我们大汉的子民。“

  曹操固然被行刺,但他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最终是没有为难氐人的老幼,十数万人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前往关中。想必这些人进入关中后,能极大的繁荣关中,那里的千里沃野良田本来就耕种的人数不多,这回可以大大的补充劳动力了。

  留了三千士卒迁移民众后,曹操将近十万大军又再一次进发,八月终于抵达了汉中险关“阳平关“。在得知曹操已经击败了氐人,张卫就加紧在阳平关不妨,经过三个月的布置,张卫现在信心十足,他相信阳平关固若金汤,就算曹操带来百万大军他也有信心一战。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不过此战之后陶谦畏惧曹操如虎,再加上年纪大了,看着自己多年的基业徐州也被这一场兵火败坏的不成样子,于是陶谦最终忧愤而死。

  曹操的第二次屠城其实也是迫于无奈,建安五年袁绍集结兵马,号称“七十万”从邺城出发,浩浩荡荡奔着许昌而来,这时候发生了历史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火烧乌巢,致使袁绍兵马全军溃败。这种大胜固然是好事,可是也有让人忧虑的麻烦,曹操抓的俘虏太多了,据不完统计其中青壮士兵就八万有余,伤残士卒没做统计,不过估计也不少,加起来少说都有十二三万人。

  兖州因连年兵火,曹操屯田之策还没有实施多久,他自己军队的粮食都不够吃,否则曹操也不会产生推退军的想法了。因为决战之前粮食不够,曹操向粮草官“借“了脑袋,说其贪污军粮才致使军中如此,一旦破袁定不会让大家忍冻挨饿。这才鼓励其逐渐低迷的士气,一举击败袁绍。

  可是因乌巢被曹操火烧了,击败袁绍后根本没有缴获多少粮草,自己军中都勉强度日,如何有粮草在供养战俘?于是曹操一狠心,就把这些人全杀了。

  因为官渡之战后曹操杀尽河北男儿之举动,这也让曹操攻取河北四州变的异常的艰难,百姓都纷纷转头支持袁家,即使袁绍身死,主力尽失,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大位不休的时候,曹操占据天时地利还废了整整八年时光才平定河北。

  这两次的大规模屠杀活动,显然被刘备这等虚伪的人抓住大肆宣扬,丑化曹操的形象,难道这位仁慈的皇叔就没有做过屠城之举吗?如果按照史记记载,伟大的皇叔确实没有做过什么屠城之举,可要是仔细观察刘备在中原各处征战的时候,就能发现出不对。

  刘备在中原征战的时候,可谓百战百败,简直就没有让人称道的战绩,可是每次刘备被击败后都能向小强一样,打不死快速崛起。刘备先后在中原跟吕布,曹操,袁术都有过交手,刘备的数万大军经常被人家几千人打的落花流水。

  刘备的做法有点和黄巾贼有些相似,他们确实没进行大规模屠杀,可是比屠杀还可恨。刘备每当占领一座城池,就会大规模搜刮百姓的粮食,把粮食集中到自己手中,百姓没有活路自当不干,说不准就造反了。可是刘备有自己的办法,他会在城中贴出招募士卒的告示,把这些百姓吸纳进军营。曹操南征北战,收编了几十万黄巾兵才凑齐两三万青壮,这也是他官渡之战时候兵力远远不如袁绍的原因。

  可是刘备只占据一座城池就能招募将士数万,然后在用这些人马征战,往往招募的这些百姓叫“饥兵“,这些士卒每天只有一碗稀粥,如果在战场上能杀两个以上敌人,获得首级,就可以进入正式的士卒。正式的士卒在战场上再次能活下来获得军功的就可以编入精兵营,精兵营待遇就好了,他们能吃饱饭保证足够的体力,这里不断给士卒洗脑,让他们效忠刘皇叔。

  刘备兵马虽多,但当时能入选精兵营的却没有,他的军队全靠这种自然淘汰的方式选拔士卒。往往一次战役下来,那些百姓所组成的部队死个几万都是正常的,所谓“蚂蚁咬大象“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完完全全的人海战术。每当战败的时候,饥兵和一般士卒断后,刘备带着精兵先跑,因此他越打越强,主力不失。

  这种方式选拔的士兵确实保证了战斗力,但是这种做法与把百姓推上断头台有何区别?

  就连被曹操赞曰:“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不是也屠过城嘛!孙权为何在赤壁之战后,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想夺取荆州这么的费劲?一个是曹仁勇武,其次诸葛亮算无遗策,但其中最重要的何尝不是荆州百姓不支持他孙权。

  荆州百姓为何这么厌恶孙权?想建安十三年春,赤壁之战爆发前夕,孙权派吕蒙征江夏太守黄祖,凌统,董袭等尽破其城,孙权为何威慑黄祖,让破城之后鸡犬不留,于是此战在江东的版本就变成,凌统,董袭率精锐万余击败贼将黄祖,破其城,斩杀敌军十余万,黄祖逃跑,贼军不堪一击。

  当时整个荆州九郡加一起不过百万人口就不错了,刘表身为荆州之主,号称拥兵四十万,实际上也就有十万左右的兵马。黄权虽然听调不听宣,但名义上也是属于刘表部将,江夏不过是荆州州郡之一,黄祖哪来的十万兵马?难道一个小小的江夏加上周边的几座小城难道就有何荆州媲美的力量?

  这显然是传闻不靠谱,也不知道东吴将领这刀下十万兵马有多少是死于战乱的无辜百姓。

  ……

  对于曹军属下建议曹操屠杀氐人一策,曹操没有采纳,反而是当众作了一手诗。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诗名叫《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曹操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do.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do.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